眸黃河 看故道——縣區難忘的歷史
人杰地靈山陽地 物華天寶濱海港
海天鶴鄉 宋公堤外枕水煙,黃海滔滔浪拍天。
芳草綠遮生態宅,落霞丹鶴賈人船。
金灘珍鹿 日落金灘千里色,月瀉銀光一聲歌。
昔年流徙遍人寰,今日回歸笑語多。
(一)山陽江河激靈感 文人雅士出華章
諸位看官、網友:我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兒時您一定愛不釋手,她們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
然而對施耐庵、羅貫中、吳承恩、曹雪芹幾位作者的共同故里您可沒有那么一起琢磨過吧?
《西游記》作者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居士、射陽山人。中國明代作家、官員, 祖籍是江蘇黃河故道漣水人,后徙居山陽(今江蘇淮安)。吳承恩家祖籍安東(今江蘇漣水),先祖在元末明初遷居當時淮安河下,至吳承恩已五代。父親是商人,生前十分希望兒子能考取功名,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他創作的《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又名肇瑞、彥端,字子安,號耐庵,或稱“錢塘施耐庵”.江蘇興化人 ,祖籍蘇州,出生于興化縣白駒場(鹽城大豐白駒人),元末明初文學家,因《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贊揚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白話小說,在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故施耐庵被譽為“中國長篇小說之父”。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清朝小說家、詩人、畫家,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雖祖籍遼陽。但因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后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史。在康熙、雍正兩朝,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主政江寧織造達五十八年,家世顯赫,有權有勢,極富極貴,成為當時南京第一豪門,天下推為望族。曹雪芹少年時其家亦居南京,晚年隨家遷移北京西郊。
綜上三部名著作者祖籍均在江蘇,難怪人稱江蘇是人杰地靈、文人輩出之地,也許是巍巍長江與古道黃河為他們帶來無窮的創作靈感!也許是江蘇古郡山陽瀆地處沿海地區,城市與農村風情為他們提供取之不絕的寫作素材?!
以上作者故居均在江蘇古稱三陽,《三國演義》作者府住何方?各位看官莫急,且聽筆者下文交代。
(二)章回鼻祖天下少 古縣山陽地上多
話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其故里真是有點撲朔迷離,存在多種說法,江蘇、山西、山東、福建等,目前尚無確切最終定論。
原因何在?諸位了解一下當年作者出生的地圖與其活動的范圍也就會茅塞頓開了,細聽筆者慢慢道來……
原來章回小說的鼻祖羅貫中出生地在山陽,翻開歷史清晰可見,東晉義熙七年置山陽郡,義熙九年置山陽縣。隋朝開皇初年,廢除山陽郡。開皇十二年置楚州,山陽縣隸之。大業初,楚州廢,淮陰縣并入。隋朝末年,山陽縣為首縣。復置淮陰縣,唐武德七年再廢除。乾封二年又從山陽縣拆分出淮陰縣。請君瀏覽版圖,唐時江蘇臨黃海的那個山陽瀆即是。
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譜記出生地“山陽”,因為全國好幾個省有相同“山陽”地名,隨著曾經是名人出生地而身價倍漲,為地方發展旅游事業,發揮名人效應,提高經濟收入,紛紛為羅貫中立碑、建祠、創館。凡有“山陽”地名的地方,諸如:江蘇淮安、山西太原、清徐、祁縣、山東東平、福建建陽等,這些地方分別建有其墓地、祠堂、紀念館等。神話故事人物還爭相建雕像祭祀收入香火經濟,何況名人乎?
這種情況不足為奇另一個原因是歷史上地名更易而造成后人修譜時混淆不清,難以定奪,名人錄入家譜成了榮宗耀祖的正常之事,紀念名人也是情理之中。因為羅貫中除與施耐庵在蘇州、淮安(古稱山陽)寫過書外,正常亦到全國不少地方,故多地紀念羅貫中也不足為奇了。四位名著作者均在同一地域撰寫大作,只能說明“山陽”這塊寶地,人杰地靈!
直到民國三年(1914)因為有人見江蘇“山陽”古縣與陜西省山陽縣同名,就無私地改為淮安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代遠年湮,沿海古地“山陽”就逐漸淡出人們的腦海,直至消失。永遠被新的“更名”所取代,因此,當今一些人忘卻了羅貫中祖籍地就在江蘇黃海之濱過去稱為山陽瀆的古老行政區就不足為奇了。所以,筆者提醒:各級行政區更名需謹慎,一定要追溯歷史淵源,避免同名,不宜趕時髦別出心裁,盡量保留古老地名,這些“符號”在海內外人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要保留具有紀念意義用名人命名的集鎮,要保留古老且具有地貌特征的老地名。為此,本次話題就從地名“山陽”說起,用原山陽瀆(縣)最東邊靠近黃海的縣區行政區劃演變作為歷史佐證。為濃縮版面,謹單一選錄濱海港鎮區歷史沿革與地名更換史料,歡迎諸位看官留意濱??h故道黃河入??诟浇臍v史綿延變化……
(三)清朝創立淮安府 道光開建正興集
上文說到:唐朝時期,濱??h屬于山陽瀆,元、明時期屬山陽縣。羅貫中籍貫屬于山陽,緣同名多端,而造成各種揣摩,為此,筆者單一理清“山陽”歷史上的變更詳情。
書歸正傳,上文提及江蘇省山陽縣是清代以前,在今江蘇省的一個舊縣名。唐代、北宋、南宋均為楚州的首縣;明、清時期均為淮安府的首縣。東晉義熙七年置山陽郡,義熙九年置山陽縣。隋朝開皇初年,廢除山陽郡。
公元489年,當時在淮陰鎮下流安置了100多戶的流民,設置淮安縣?;窗驳?次出現在我國的歷史版圖上。
公元591年置楚州,山陽縣隸之。大業初,楚州廢,淮陰縣并入。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臧君相占據江都郡的山陽縣和安宜縣地,號東楚州。后投降于唐朝,州復為楚州,山陽縣為首縣。復置淮陰縣,624年再廢除。公元667年又從山陽縣拆分出淮陰縣。山陽縣在明代面積頗大,大約沿黃河(淮河故道)南岸,西到洪澤湖,東到大海,東西狹長,南面毗鄰同府的鹽城縣和隸屬揚州府的寶應縣,北面隔黃河與同屬淮安府的清河縣、安東縣相望。清代分出山陽縣東部設立阜寧縣,又將西北部大鎮清江浦(今淮安市市區)割給清河縣為縣治。南宋之前,古淮河從縣境內云梯關獨流入海,縣境大部處于滄海之中。
元朝時期采用了行省制度,當時的淮安地區屬于淮安路管轄,淮安路包括了蘇北大部分地區,還有安徽的一部分區域。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縣境先后屬山陽(今楚州區)、安東(今漣水)、海洲(今灌云)、阜東(今濱海)阜寧縣管轄。
公元1820年淮安市境內存在四縣,分屬淮安府和泗州。清朝的淮安府轄區進一步縮小,大概只有如今淮安市北部、鹽城市北部、泗陽縣一帶。
清朝年間嘉慶十二年(1807)黃河在淤尖東洼決堤河督黎世序主持修了上夾堆。嘉慶二十年(1815)東洼一帶河堤因是新淤所筑,經大雨淘刷,蹋200余丈,河督親率人員趕筑堤壩,并且筑堤一道,就是下夾堆。
道光十六年(1836),吳昌慶于八灘20余里正興鄉創集市。人稱吳家集,后江南商賈來此經商,市場面貌一新,更名正興集。
濱??h境內的淤黃河是黃河奪淮后的尾閭故道。民國23年至25年(1934——1936)導淮時,將淤黃河拓寬、挖深,并改變入???,新挑入海河道從陸集鄉竹林村起,至套子口稱中山河。其遺棄故道,當時稱廢黃河淤槽,從臨淮鄉六合莊入海。淤黃河北岸有樊集、濱淮、臨淮3個鄉鎮,南岸有大套、果林、坎北、界牌、陸集、八巨、八灘、淤尖、振東9個鄉鎮。
光緒十一年(1885)阜寧縣東北部(今濱??h)有東坎鎮、八灘鎮、八巨、五汛港、天賜場、蔡家橋、正興集、大套、孟工、如來庵10個集鎮,有長興莊、王大尖、東尖頭、二泓、二木樓、吳圩、大淤尖等208個村。
正興集,1941年后漸稱小街、淤尖公社小街大隊駐地。
民國14年(1925)正興集設郵務信柜,隸屬東坎郵局。民國18年(1929)屬阜寧縣第三區,
1941年正興集后漸稱小街、淤尖公社小街大隊駐地。
(四)龍王暴虐發海嘯 宋公帶領筑堆堤
1939年8月30日(農歷七月十六日)鹽城沿海發生大海嘯的慘狀。這一天,“颶風肆虐,暴雨秉兇,潮若沙崩,堤如沙瀉……屋廬遇浪而摧,人畜隨波而逝。命傾頃刻,不聞呼號之聲;死在須臾,悉作含冤之鬼……昔日稼禾千頃,今盡槁如枯;昔日煙火萬家,今悉蕩為平地。野乏青蔥之色,田滿拆囟之痕……”當地的開明士紳楊芷江組織當地百姓進行安葬浮尸,并組織募捐糧食,以濟災民生活上的燃眉之急。
1941年5月15日,是阜寧縣沿海地區人民永遠難忘的日子。上午9時整,修堤指揮部在六合莊召開了修堤誓師動員大會,決定首期修筑中山河南岸到廢黃河北岸全長28.5公里的北段海堤。1941年7月30日耗時兩個多月的海堤修筑宣告完工。沿海人民才得以免受如此災難。這條大堤就是阜寧縣的宋公堤,它北起濱淮鎮的頭罾中山河口,南至振東鄉的扁擔港,從南到北全長90華里,貫穿濱淮、濱海港、振東等3個鄉鎮。宋公堤的筑成是抗日戰爭期間,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府造福沿海地區人民的偉大壯舉。
民國30年(1941)7月28日,地主顧德揚與八灘區隊警衛班長李學政勾結,襲擊尖頭洋的修筑海堤辦事處,綁架區長陳振東、縣民運科長于欣等,他們堅貞不屈,慘遭殺害。
(新四軍三師在蘇北)
1942年析建濱??h。
民國32年(1943)4月新四軍三師軍工部從阜寧遷至大淤尖。
民國34年(1945)3月,撤鄉、廢保、建村,實行區村制。由10個區劃建為34個小區,即:潘蕩、天場、條淮、大套、桃園、廣垛、郭集、大洼、前案、王莊、七頃、八灘、宋尖、正興、振東、葦蕩、五汛、蔡橋、北坍、條洋、華成、鮑墩、千秋、獐溝、黃埔、射北、復興、長興、濱淮、楊莊、坎北、三壩、陸集、坎北。
這里的人們同天斗、同地斗、同國內外敵人斗,英勇無畏!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9月2日結束,配合政府進行了14年抗戰。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又飽受解放戰爭戰火的錘煉,紅色的土地鑄造英雄的人民!
(五)老區域頻繁更換 新地名不斷產生
建國初期,老區域頻繁更新,不斷產生新的地名。
1949年阜東縣并入,屬蘇北行署鹽城專區,49年11月28日,阜東、濱海兩縣合并,稱濱??h。全縣設18個區,215個鄉,15個鎮。為潘蕩區、糜灘區、八巨區、八灘區、五汛區、獐溝區、濱淮區、三壩區、東坎區(后劃給響水8個區、射陽臨海區)其中八灘區(四區)共17個鄉鎮,即:糧東、衛北、衛東、宋尖、張莊、侉二、條港、木樓、友愛、正興、三港、七巨、淤尖、振東、葦蕩、衛南、南灘,八灘鎮。
建國后(1950)從雙洋口到廢黃河口70公里海面,海匪活動猖獗,連續搶劫商船和漁民,縣委決定在軍事上海防大隊統一指揮,在海防線上建立瞭望、打更、放哨等警防組織。同年10月抗美援朝開始,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斗中人們踴躍參軍,老百姓積極支援前線。
1952年改屬鹽城專區。
1957年農業合作化高潮時,全縣設6個區,一個鎮,轄36個鄉,620個高級社,8個居委會。其中八灘區淤尖鄉19個高級社:三合、正海、海防、新河、農興、巨東、巨西、三港、堆西、堆北、東洼、正南、小街、正興、港東、港西、友愛、樓東、西裕。八灘區東尖鄉16個高級社:裕中、裕眾、裕豐、淮北、民主、黃海、聯合、西尖、合中、合心、新東、條河、三泓、夾堆、黃莊、六合。
1959年3月2日濱??h委決定將大公社劃成中等規模公社,并以公社機關所在地或以有關烈士命名,全縣設24個公社,一個社屬鎮,5個居民委員會,364個大隊。
淤尖公社:(19大隊)樓東、友愛、港西、港東、正興、正南、小街、東洼、大堯、堆北、堆西、三港、巨西、巨東、新河、農興、海防、淤尖、三合。
濱淮公社:(33大隊)條河、三泓、夾堆、西尖、六合、新東、楊莊、聯合、后堆、黃海、裕中、裕眾、裕豐、淮北、民主、建農、河西、公裕、雙河、新嶺、條河、硝場、樹西、新建、眾興、長興、中南、中心、中西、建民、建二、尚社、合興。
1962年,在上游建廢黃河進水洞引水淋鹽洗堿、蓄淡灌溉。
1965年10月15日,5008公路路基土方任務基本結束,繼續鋪設路面,民工1730人,八灘、振東、濱淮、淤尖等公社自帶運輸車300輛,是日開工,11月底完成。
1968年9月2日,全縣各公社革委會全部建立。9月27日鹽城軍分區召開全區民兵首屆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淤尖公社大堯大隊代表出席。
1976年恢復鄉村,淤尖鄉由港東、友愛等5個大隊拆遷戶組成團結大隊,因重名,1981年改臨海大隊;由小街、正南等4個大隊拆遷戶組成友好大隊,因重名,1981年改美垛大隊;由大堯、東洼等大隊拆遷戶組成前進大隊,因重名,1981年改并孫圩大隊;1976年建前哨、1967年建東風大隊。
1976年臨淮鄉新建裕北(三裕部分生產隊,當時取名向陽,1981年更名)、紅星、紅光、紅衛4個大隊(村)
1978年整治淤槽,首期開挖黃河中心淤槽,八灘河岸到臨淮裕眾,長12.6公里,底寬20米,河底高程—3.0米。1984年二期整治臨淮,
1979年5月6日,淤尖等7個公社規劃整治淤黃河工程,范圍長51公里,寬600米,開墾5萬余么灘地,中間開中泓。
(昔日正興集 今朝小街村)
淤尖鄉位于濱??h城東北40公里,東臨黃海,北以古道黃河為界,與濱淮、臨淮兩鄉相望。鄉鎮所在地在小街。小街原名正興集,又名當時東西方向街道1公里,全鄉面積65.5平方公里,人口36334人,其中農業人口35705人,非農業人口629人。人均耕地1.12么。民國30年,阜東縣建立,屬該縣八灘區,民國34年3月劃出,設正興區,民國36年復歸八灘區。1958年隸八灘振東公社。1959年3月置淤尖公社,1983年4月改稱淤尖鄉。鄉政府所在地小街,清中葉興集。當年有直達鹽城的長途班車。
1983年劃歸鹽城市。
1987年底,有小學26所,169個班級在籍學生4556人,初中3所,高中1所,15個班級,866名在籍學生。鄉衛生院、文化站各1個。
1996年,濱??h面積1880平方千米,人口約105萬人。轄7個鎮、19個鄉:東坎鎮、通榆鎮、蔡橋鎮、五汛鎮、八巨鎮、八灘鎮、獐溝鎮、淤尖鄉、振東鄉、正紅鄉、新港鄉、陳濤鄉、果林鄉、陳鑄鄉、濱淮鄉、大套鄉、北坍鄉、凡(樊)集鄉、二罾鄉、天場鄉、臨淮鄉、陸集鄉、坎北鄉、界牌鄉、坎南鄉、頭罾鄉??h政府駐東坎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淤尖鄉36673人,臨淮鄉36726人。
(六)撤鄉并鎮造大港 傍海連片建新區
“推說山陽話濱海 閑聊淤尖并臨淮”2001年撤鄉并鎮,撤銷淤尖鄉、臨淮鄉,將其原轄區域合并設立濱海港鎮,實行鎮管村體制,鎮人民政府駐后堆。
2002年,濱??h轄10個鎮、5個鄉:東坎鎮、五汛鎮、蔡橋鎮、正紅鎮、通榆鎮、界牌鎮、八巨鎮、八灘鎮、濱海港鎮、濱淮鎮、天場鄉、大套鄉、陳濤鄉、振東鄉、樊集鄉。境內有濱淮農場、新灘鹽場??h政府駐東坎鎮。
2003年濱??h行政區劃,濱海港鎮 轄21個村委會(陶灣村、首烏、沿渠、三港、雙堆、大堯、小街、雙港、友愛、大淤尖、翻身河、六合莊、黃海、淮民、裕眾、雙裕、聯合、東楊莊、后堆、三洪、友誼)。范圍為東、北至海堤,南至主港池,西至規劃中的八巨路。其中小街村是濱海港區最大的古集鎮,附近有濱海南湖公園、宋公紀功碑、鴛鴦白果樹、通榆河樞紐國家水利風景區、王橋戰斗烈士紀念碑、黃河故道生態大觀園等旅游景點,有濱海白首烏、鹽城海鹽、濱海大米、小銀魚粥、鹽城草爐餅、豉椒小銀魚等特產,有大套無名梨梨膏糖制作技藝、山芋團子制作技藝、濱海捆蹄制作技藝、濱海二胡制作技藝、五醍漿酒釀造技藝、鳥書桃符等民俗文化。
2004年末,濱海港鎮面積138平方千米、人口85460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濱海港鎮63648人,(鹽政發[2010]133號)撤銷濱??h濱海港鎮、振東鄉,將原濱海港鎮、振東鄉所轄區域合并設立新的濱海港鎮,鎮政府駐后堆集鎮興淮路35號。
2011年,撤銷濱海港鎮、振東鄉,合并設立新的濱海港鎮;
2015年1月9日,省政府(蘇政復[2015]3號)調整后,全縣轄3個街道、11個鎮:東坎街道、坎南街道、坎北街道、五汛鎮、蔡橋鎮、正紅鎮、通榆鎮、界牌鎮、八巨鎮、八灘鎮、濱淮鎮、天場鎮、陳濤鎮、濱海港鎮。
2020年12月31日,縣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33次會議聽取了縣人民政府《關于濱??h部分行政區劃變更方案的議案(草案)》,經過審議,作出決定:撤銷濱海港鎮,設立月亮灣街道(暫定名)和振東鎮。月亮灣街道(暫定名)行政區域面積195.66平方千米,人口9.2萬人,直轄21個村委會;振東鎮行政區域面積139.61平方千米,人口5.97萬人,下轄15個村委會。
……
親愛的看官、網友:
三陽寶地佐歷史,四部名著啟話題;故道黃河現龍脈,濱海港區譜新篇!
浪花拍岸譜新曲,巨輪鳴笛唱凱歌,祝濱海港經濟區今后的發展如黃海對岸的一輪紅日冉冉升起!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