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鄉土文化 千錘百煉“打銅鑼”
——壇下銅鑼制作傳人羅冬元的故事
華聲在線 2021-10-15 07:00
(點擊三角打開視頻)
羅冬元(右)敲打銅鑼,以改變其音效,兒子羅建文在一旁認真學習。
【文化解說】
壇下銅鑼
“少一弦亦歌,少一鑼無樂”。銅鑼是我國傳統樂器之一,廣泛應用于戲曲音樂、民俗活動中。耒陽市壇下鄉銅鑼制作技藝起源于三國時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銅鑼制作工藝嚴謹復雜,要反復捶打數千次。壇下銅鑼音質清脆純凈、洪亮悠遠,經久耐用,熱銷國內近20個省市及東南亞一些國家。今年6月,“壇下鄉銅鑼傳統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守望故事】
圓邊鑼100面、黑邊鑼300面、手鑼400面……
寒露一過,天氣轉涼。10月12日,耒陽市壇下鄉冬元鑼鼓廠,鍛造銅鑼的火爐將屋內烘得十分暖和。忙碌的師傅們大汗淋漓,鑼鼓廠負責人羅冬元正向他們交代最新一批訂單的相關事宜。
今年67歲的羅冬元,已是傳承祖輩銅鑼制作手藝的第七代傳人。他辦鑼鼓廠雖然只有25年,但多年來一直是湖南唯一制作銅鑼的企業。
如今,冬元銅鑼不僅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還遠銷東南亞。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鐺鐺鐺……鏘鏘鏘……”冬元鑼鼓廠,師傅們有節奏的鍛打、錘打聲此起彼伏。
他們制作的銅鑼有上百種,最小的只有菜碗大,最大的直徑有兩米。常見的銅鑼,形狀與平底鍋類似,底部稍平,四周有一圈低矮的邊。
羅冬元告訴記者,銅鑼以銅為主原料,配以錫、銀等金屬,制作工序多達10余道,從配料、制坯、鍛打,到淬火、冷作、拋光、調音等,工藝要求高、勞動強度大。
記者看到,師傅將一個個銅坯放入爐膛,燒至通紅,再取出用空氣錘反復鍛打。羅冬元說,鍛打要將坯料打成銅鑼的雛形,即圓形的銅鑼片。鍛打過程中,師傅必須控制好銅鑼片不同部位的厚度。因為不同音量標準的銅鑼,各個部位的厚度是不同的。
之后,將銅鑼片燒紅,置于銅鑼模型槽內,捶打銅鑼片邊緣。燒紅捶打,再燒紅再捶打,反復六七次,直至捶打出低矮的銅鑼邊并定型。
然后就是淬火?!按慊鹎?,銅鑼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銅鑼碎裂。這得靠師傅憑經驗,把握好燒制的溫度?!绷_冬元說,負責燒火的師傅,不燒個一兩年,都難以把握好火候。
淬火后還得經過進一步反復捶打,使銅鑼具備基本音色,然后拋光,使鑼面金光閃閃。
這還沒完,還有最核心的一道工序——“一錘定音”。 “一錘定音”是純手工敲打過程,機械無法取代。初步加工出來的銅鑼都是散音,需要調音師用錘子反復敲打銅鑼的不同部位,改變銅鑼不同部位的厚度,達到改變銅鑼音效的目的。
在基本達到所需音效后,調音師往往會在銅鑼某個關鍵部位,以最后一錘,定下銅鑼的音質音效。這便是“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銅鑼看上去很簡單,但制作非常復雜,制作一面銅鑼起碼要捶打兩三千下?!绷_冬元說。
是習慣,亦是堅守
美妙的樂聲成型前,是難以入耳的噪音。進入銅鑼制作區才個把小時,此起彼伏的鍛打、捶打聲,已讓記者深感震耳欲聾,難以忍受。
但這絲毫不影響師傅們對銅鑼音質的精準把握。
這邊,調音師傅劉滿生左手轉動著淬火后的銅鑼,右手拿著鐵錘在銅鑼上反復捶打。
似隨意,實則精心?!耙眯穆犮~鑼不同部位、不同厚薄的音色差別,再決定捶哪里、怎么捶。捶打后的銅鑼,不僅外形更加圓潤美觀,還要具備好銅鑼的基本音質?!闭f著,羅冬元拿起兩塊銅鑼敲起來:未經捶打的銅鑼,聲音散而短;經過捶打的銅鑼,聲音洪亮悠長。
“我們習慣了在嘈雜中分辨銅鑼音質好壞,這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绷_冬元說。是習慣,亦是堅守。
羅冬元說,祖上都是制作銅鑼的,一直傳承下來。兒時跟著父親制作銅鑼,對每道工序了如指掌。
“那時候只是覺得好玩,但真的要我做銅鑼,確實感到有些辛苦難熬?!鄙鲜兰o八九十年代,羅冬元在鄉鎮企業辦干銅鑼銷售。鄉鎮企業倒閉后,羅冬元本想下海經商,去長沙買商鋪,經營樂器批發。
“那時候,開店比辦廠掙錢?!绷_冬元說。
可父親的一句“這門手藝不能在我們手上丟了”,阻止了羅冬元“下?!?。1996年,羅冬元下定決心,創辦冬元鑼鼓廠,招募一批手藝師傅,接過祖輩的“接力棒”。
因長期捶打銅鑼,劉滿生的手滿是老繭和龜裂,右手食指因長時間拿鐵錘而變形。但他依然堅守在這里,并帶出一個個徒弟。
羅冬元說,工廠里還有七八個師傅,和劉滿生一樣是廠里的“元老”。大家與嘈雜相伴,與寂寞為伍,為的就是不讓傳統手藝失傳。
傳承,還得創新
千百年來,制作銅鑼全依靠手工,一錘一錘打出來,所以被稱為“打銅鑼”。這樣的工序需要師傅既懂樂律,又能吃苦耐勞。因為太辛苦,從事這行的人越來越少。
整套傳統的手工技藝,羅冬元一直用心保護著,但并沒有因循守舊。
“傳承古老的技藝,必須要有創新思維?!绷_冬元深知,一味地守舊,技藝肯定會落后,甚至消亡。
記者看到,銅鑼制作區內,有空氣錘、壓鑄成型機、剪邊機等多臺機械化設備。有這些鐵家伙助力,師傅們不需手工鍛打、剪邊、成型。
建廠之初,羅冬元去武漢的銅鑼廠參觀,發現他們都是使用空氣錘鍛打,而自家工廠還是依靠人工鍛打。而鍛打,是銅鑼制作最費時費力的工序?;貋砗?,羅冬元便想引進空氣錘,降本增效。
當時,老師傅們都極力反對,說機器鍛打沒有人工打得好。羅冬元多次與老師傅溝通,說服他們嘗試。親身體驗后,他們發現空氣錘省時省力,只要掌握好竅門,鍛打效果不比人工差。
羅冬元還將機械化應用到剪邊、拋光等銅鑼制作環節。他查閱資料、畫圖試驗,設計出一些設備,還申請了專利。
“如果不用任何機械,廠子一年能生產3噸銅鑼就不錯了,現在我們一個月就能生產五六噸?!绷_冬元介紹。
使用機械,只是讓師傅們更省力,每個環節都還需要有豐富的經驗,需要人與機械密切配合。但有些工序,比如,調音,目前還只能完全依靠師傅手工敲打,憑經驗辨音。
“傳承古老的技藝,還要有市場思維?!绷_冬元說,銅鑼不像服裝、食品那樣有很大的市場需求,銅鑼更新換代速度很慢,一面好的銅鑼甚至能敲打幾十、上百年。
有市場,這項傳統技藝才不會失傳。羅冬元認識到,必須“走出去”。
以前,受南北文化、習俗差異影響,壇下銅鑼基本上只在長江以南銷售。為拓寬市場,羅冬元帶著徒弟、親戚走訪北方城市、少數民族聚居地,學習了解他們的文化、習俗特色,將當地的銅鑼帶回來研究。漸漸地,他的銅鑼以價廉物美打開了廣闊市場。如今,羅冬元在國內共設有11個銷售點,廠子年產銅鑼5萬面,產值達400萬元。
銅鑼熱銷也吸引年輕人投身銅鑼事業。如今,羅冬元的兒子羅建文接過“接力棒”,成為廠里的調音師;30來歲的學徒李凡,從燒爐開始學起;還有一個徒弟早兩年在周邊市州,也辦起了銅鑼廠。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羅冬元一再提高工資待遇,如今銅鑼師傅的月薪已普遍達到七八千元。
【專家寄語】
藝術與技術高度融合
湖南師大副教授 陳劍
壇下鄉銅鑼制作技藝歷史淵源悠久,是在本地物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統響器制作技藝,具有歷史的原發特征。
壇下銅鑼傳統制作技藝是藝術與技術的高度融合,是我國傳統手工藝在心與手、技與藝、技與道等方面的完美融合。其制作工藝復雜,且需環環相扣,要求心手相應、運用自如。尤其是“一錘定音”具有極強的技術性,需要眼力、聽力和手感力度三者完美配合,是需要長期實踐方可掌握的獨門技藝。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把這門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資料:徐德榮 資一帆 編輯:羅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