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藺清代知名人物羅崇燮
羅崇燮是四川直隸敘永軍糧府轄白家山(今永樂鎮轄水落村)人,是清代古藺的知名人物之一。
今日白家山
據《羅氏家譜》《古藺文存》和羅崇燮墓志記載,羅崇燮是貢生。
羅崇燮是入貢科名,字思輔,號鳳山,又號凈原,是白家山皇恩欽錫正八品羅諒 (號盡善,羅氏入川第五代)之子,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二月二十九日卯時,是當地三合頭生長人氏。
羅崇燮幼年聰慧,在其父的教育下,矢志讀書,勤奮努力,考中秀才后,由秀才選拔成為貢生,是同學諸子中的佼佼者,成為敘永軍糧府轄地的名士,時人稱之為“羅貢元”。
《古藺文存》所載羅崇燮《家訓》
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
從《羅氏家譜》及羅崇燮墓志所載能看出,羅崇燮是參加選拔考試的“拔貢”, “羅貢元”可能是“拔貢”考試的第一名,才稱之為“貢元”。
“拔貢”的與其他貢生不同,顯而易見含金量是相當高的。從羅崇燮家族墓志銘中,用今天的話來講,“廳官”“勒授文林郎四川直隸敘永軍糧府正營加三級記錄四次年家周士儒”能為其母吳氏作墓志銘,可以證明羅崇燮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十分高的。
從碑文“......遂輟丹鉛業,而英氣勃勃忽焉中止。訖后樓遲衡泌,與村中父老游,懷清履潔,頓始后生小子熏其而善良者,不一而足。羅崇燮且勇于為善,如修祠、建寺、造橋、刻書,諸善務部署停妥?!敝兄?,羅崇燮因是家中獨子要盡孝而未出外做官,
《古藺文存》(1998版,下同)收錄古藺人劉立德《羅崇燮贊詞》:
河盤九曲,出碣石以稱奇;玉曜連城,孕蘭田而至貴。群言松柏不產培口,共說山川能興云雨。從來食福必為善之家,大抵致群原屬修身之侶。如我先生者,簪纓世胄,禮樂名家,數傳積德,詎愿人知。屢世行仁,衹無慚露。其祖大封翁齒德兼優,猶存坊表之譽。其父封翁箕裘丕振,克承繼述之思。而且靜以修身,義方是訓,儉以養德,課誦維嚴,致使三余學足,不懈黃卷青燈。務期數載寒窗,常負雄才偉略,自垂名于竹皂,大有光于門閭。雖由志士之苦辛,要本先人之德溥。迄今龍章寵錫,奕奕清輝;鳳詔承恩,煌煌頒彩。即此日之才猷,卜他年之遇合。有大德者,必獲大壽,修天爵者,必荷天庥,翁亦玩易而知之矣。又何況膝下蘭香,門庭瑞靄,階前芝秀,棟宇生輝,歌螽斯之蟄蟄,詠瓜瓞以綿綿,咸嶄然具頭角也哉!書曰作善降祥,易曰積善余慶,誠先生之謂矣。
劉立德對羅崇燮的贊詞,對“羅貢元”評價極其高。
《古藺文存》同時入選羅崇燮《羅氏家訓》: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朋友信。見老者敬之,見小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勿談人之短,勿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人有小過以量容之,人有大過以理責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處公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利己,勿妒賢嫉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義之事則為。習詩書,崇禮義,教子孫,寬奴仆。守我之分,聽我之命。人能如此,天必相之。此乃常行之道,不可一日無也。
鐫刻于墓地圍墻碑石上的《家訓》
《羅氏家訓》鐫刻于墓地圍墻碑石上,以期對后人進行教育,對如何作人進行具體化要求,具有深遠意義。
羅崇燮膝下四子,分別是羅于鎮、于銘、于釗、于星。羅于鎮、于銘幼年早亡,羅于釗官名鑒章,號品泉,羅于星名燦章,候補正縣堂。
羅崇燮于同治十年壬申三月七日子時去世,享年九十二歲,朝廷加封誥授奉政大夫,恩進士。
羅崇燮是古藺歷史上有記錄的早期文化人之一,與1808年恩科中舉的新莊(今觀文鳳鳴村)孫道中是同時代人,比古藺楊柳恩進士顏遇春大四十六歲,比古藺場“儒宗”許礪棠大四十七歲??梢?,羅崇燮當時的“貢生”地位,是古藺區域一個時代了不起的文化精英之一。
(資料: 羅樹 編輯:羅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