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大宗祠暨羅貴墓
2022-05-08 21:31 來源:澎湃新聞 蓬江區博物館
珠璣留后澤 蓢底肇鴻基
在珠江三角洲,民間流傳著一句口頭禪——“唔使問阿貴”。意思是說,某個事情或某個問題已經很清楚了,不用再去麻煩阿貴了。
這位“阿貴”,傳說就是在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帶領南雄珠璣巷36姓97戶人家南遷到岡州蓢底村(現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的羅貴。
羅貴率眾南遷的故事在珠三角地區廣為流傳,他本人更是被許多廣府氏族的家譜尊為“貴祖”。而當年他帶領珠璣巷先民落腳的棠下鎮良溪村,也保留著與羅貴相關的文保單位。
Luó shì dà zōng cí 羅氏大宗祠
羅氏大宗祠位于棠下良溪村,是羅氏后人為紀念南宋時從南雄珠璣巷遷至定居的先祖羅貴而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乾隆、道光年間曾進行修繕,清咸豐十年(1860年)又由羅天池主持重修,至光緒年間又作修繕,至今保存完好。羅氏大宗祠為磚木結構,面寬三間,進深三進,建筑結構為硬山式、抬梁式木結構,前后三進皆為13架梁,灰白的石柱、山墻擱檁,屋面船脊布瓦,綠琉璃剪邊,大門及兩側均用青麻石砌成,正門墻體與屋檐結合處有磚雕古代人物故事組畫,兩側各有一小門,上寫有“出悌”“入孝”,祠內有青磚花窗和壁畫,嶺南風格明顯。
羅氏大宗祠的本源堂
宗祠內疏朗開闊,氣宇軒昂。祠內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立的“豫章家廟碑記”、嘉慶七年(1802年)立的“重建豫章家廟碑記”以及咸豐十年(1860年)立的“重修豫章家廟碑記”等3塊碑刻保存完好,記述了羅氏大宗祠創建、重建和重修的經過,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羅氏大宗祠
祠里供奉著貴祖和貴祖夫人彩色大畫像,像前立有新會、廣州、南海、郁南、云浮、東莞、新興、江門、三水、肇慶及香港、越南等地羅氏歷代祖先牌位,正上方“源遠流長”四個大字,標志著貴祖對羅氏的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羅氏大宗祠在2010年被列為廣東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包括羅氏大宗祠、羅貴墓)。
Luó guì mù羅貴墓
羅貴墓位于棠下鎮良溪村倉下山,坐東向西,為三合土花崗巖圍砌,占地面積約110平方米。享堂呈圓形,花崗巖砌護嶺三層,最小直徑為3.15米,最大直徑為9米,踢靴上分別刻石獅一只,墓前有半徑4.1米半圓形月池, 兩側有石砌臺階甬道。羅貴墓對研究嶺南地區民族遷徙以及地方發展史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拜祭羅貴的活動
羅貴墓現今保存完好,1992年,香港羅氏宗親會曾發起重修。每年清明祭祖時節,都會陸續有來自海內外的羅氏鄉親和36姓中的其他姓氏后人前來良溪羅貴墓祭祖。由此可見,時間的流逝沖不淡南遷后人的歷史記憶和根脈鄉愁。
(圖片:劉淑君 編輯:羅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