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 注冊
 
羅氏傳媒
羅氏新聞
 您的位置:首頁 > 羅氏傳媒 > 羅氏新聞
三峽傳媒“擎旗手”羅文全逆境跨坎 閃耀榜樣光芒
作者:  更新時間:2023-09-25 10:38:26 閱讀:

從濟南軍區“兵記者”到三峽傳媒“擎旗手”,

羅文全逆境跨坎 閃耀榜樣光芒

羅文全  2023-09-24 15:31   

他是原濟南軍區一名戰士報道員,以筆為槍,勇于沖鋒,永不言棄,將勝利的旗幟插在地方媒體高地上,成功打造出“三峽樣本”,同時也精彩展示了“羅文全現象”,為退役戰友就業創業提供了借鑒和啟示。光榮人家特別推出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大家一起感受榜樣的光芒。

今年9月中旬,第30屆中國國際廣告節長城獎、黃河獎作品大賽公布初審評委陣容,我作為中國廣告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與來自國內著名品牌主、媒體界、互聯網平臺、廣告公司、高等院校的111位資深專家組成評審團。我是全國唯一來自報業界的評委。

同時,我的新著《一紙光芒》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中國報業協會秘書長袁永軍、中國廣告協會報刊分會會長梁勤儉分別為這部38萬字的書作序,這是國內首部以地方紙媒廣告守正創新為研究對象的案例型專著,也是我從事新聞工作26年來的第十一本書。

我曾是軍營里一名“爬格子”的新聞愛好者,現在是一名職業新聞工作者。從“戰士記者”到全省最年輕的高級記者,從業余通訊員到省域副中心城市黨委機關報社領導班子成員,從“半路出家”跨界媒介經營到全省首屆十大“廣告名師”,我用永不放棄的勤奮、篤學和敬業,跨過職場轉折的多道“坎”。

跨過求知的“坎”:勤學苦練是職業成長的“踏腳石”

柏拉圖說,知識是一切能力中最強的力量。我們要獲得這種最強力量,就要跨過求知這道“坎”。

1982年底,我高中畢業應征入伍。新訓結束,我作為優秀新兵代表在總結表彰大會上發言,因為“有點文采”引起領導重視,被選調到團新聞報道培訓班學習。從此與新聞結下不解之緣,直到成為退役后的職業選擇。

20世紀80年代,部隊通訊員是一個很大的寫作愛好者群體,絕大多數人只是憑著一股熱情和沖動,摸著石頭過河。我也不例外,雖然不停地寫,但稿件很難變成鉛字見諸報端。  

我分析原因:知識儲備不夠,寫作能力不足,業務基礎不牢。我因為寫作的夢想而深知讀書的重要性,當時每個月只有幾元錢的津貼,我除了買點生活必需品外,把剩下的錢都買了書。

我“家書”最多的不是信件,而是家里經常寄來各種書籍,一本接一本,一捆接一捆,我一有空就讀,逐漸養成了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入伍頭三年,我一直在野外訓練,先后在新兵集訓隊、師教導隊和師司訓隊受訓。外訓條件艱苦,訓練任務繁重,我正課時間一門心思撲在訓練場,利用晚上和星期天看書寫作。

外訓都是住大通鋪,幾十人一間大房子。讀書沒有合適的場景和時間,我很多時候都是把自己的床鋪當作“學習間”,白天休息時坐在床上看書,晚上熄燈后放下蚊帳打著手電看書或寫稿。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教導隊隊長在一次大會場合宣揚:“這么多學員里,就有個愛讀書的小伙子,他往后肯定有出息!”

外訓三年多,我讀了上百本書,寫了十幾本讀書筆記,名字也漸漸出現在軍內外報刊上??蓪懙迷蕉?,越覺得心里“饑餓”,筆下“空虛”,感到知識不夠。

我出生在一個“讀書無用論”的時代和極其貧困的家庭,現實生活教育我,讀書不是萬能的,但不讀書是萬萬不能的。就像人離不開空氣、陽光、水和食物,生活同樣離不開讀書。

后來我參加軍校統考,成績過線,由于其它原因沒能如愿跨進大學校門。那次“失學”雖然是一次很大打擊,但最終也明白了“不上大學一樣可以有出息”的道理。我堅持自己學、自主學、自覺學。白天操槍練炮,晚上舞文弄墨。

我自費連續參加了解放軍報社、前衛報社、西北新聞刊授學院、鄭州大學新聞專業函授等專業培訓,系統學習采訪寫作知識,學習積累的知識成為我跨入新聞門檻的“踏腳石”,寫作水平逐步向專業水平靠近。

當時戰士不能直接提干,部隊黨委把我改轉志愿兵,以兵代干留在機關搞新聞宣傳。其間我在《解放軍報》《前衛報》《河南日報》等媒體發表300多篇新聞稿件,總政治部、總后勤部、濟南軍區機關刊物等轉發多篇調研文章,有的引起較大反響,成為小有名氣的“戰士記者”,4次榮立三等功。

1996年退役時,在沒有任何背景下,我抱著幾大本見報剪貼,到宜昌市委機關報社《宜昌日報》毛遂自薦,被破格錄用為專業記者。

真正跨入記者行列,我備感壓力。在人才濟濟的新聞單位,學歷不高只是形式上的差距,而能力不足才是問題的關鍵,我更加注重對知識的吮吸。

2001年,我擔任新創刊的《三峽商報》副總編輯,每天都要應對大量繁重的事務,仍然堅持報考了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專業,再忙再累都要抽出時間學習,堅持每個雙休日乘車到20多里外的教學點上課,寒來暑往三年從未間斷。

本科畢業時,我以“學在沒有圍墻的大學里”為題,和同學們分享了收獲。后來又堅持學完湖北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華中科技大學經濟管理EMBA課程。

我把所學知識融入本職工作,收到了“水滴見地濕”的效果。進入新聞界20多年,我從一個讀書人變成寫書人,幾乎平均兩年出版一本書,先后撰著出版了10余本專著和論著,部分內容在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新聞傳媒網、三峽商報等媒體上連載。發表新聞理論和報業經濟研究論文100多篇,部分作品收入多種社科資料文庫,有的被列入高等院校教學教材篇目。

人民網評價《感應傳媒》:“書中提出的諸多新聞戰略思想和采編工作技巧,對新聞傳媒的領導者來說是一本‘必讀手冊’,對從事新聞傳媒教育的師生來說是一本‘教輔資料’,對傳媒新聞從業人員來說是一本‘參考教材?!?/span>

對獲獎作品《落地成真》,國家司法部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原濟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岳宣義將軍給予高度肯定,和時任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江作蘇分別為書作序。

岳宣義將軍評價:“脫下軍裝,本色更濃,這一點顯得尤其難能可貴。文全同志抱以追求知識為樂、追求事業為重的信念,淡泊名利得失,腳踏實地奮斗,每一步都留下了超乎尋常的奮斗足跡,走出了一條令人稱贊的成功之路?!?/span>

魯迅曾說:“倘能生存,仍要學習”。對像我一樣從部隊退役而且沒能實現大學夢想的人來說,跨過求知的“坎”,不斷勤學苦練吸收知識營養,用知識養份去滋潤自己為之奮斗的事業,是件頭等大事。

跨過立業的“坎”:向難求成是專業成才的“打門磚”

優良的人品和優秀的作品,是新聞工作者的立身立業之本。我先后在駐站記者、新聞采編、媒體經營等多個崗位歷練,可以說每一個崗位都是人品和能力的考驗。

無論是轉業干部還是退伍士兵,都會存在“本領恐慌”的問題。任何焦慮、消極、抱怨或躺平,都無濟于事,唯有踔厲奮進,勇毅前行,才能從“小白”或“外行”變成“行家里手”。

迎難而上,關鍵時刻要沖鋒在前;知難而進,滾石上坡才能提升能力;克難求成,敬業奉獻方能體現擔當。這是我在新聞專業上對待困難的堅定態度。

1998年初,我從專職跟隨市委書記采訪的要聞記者,主動申請到縣市駐站,許多人對我放棄“一號記者”不理解。而我認為,當一個好記者需要腳下沾泥土,寫一些好新聞就應當到群眾中去。

駐站不久,所在枝江市遭遇長江特大洪水。枝江有被稱為“生命堤”的184公里長江堤防線,是長江中游最險地段,汛情一日數傳,水勢之險、水位之高、洪峰之多、險情之大、時間之長、受災之重創下百年紀錄,百萬軍民打響了一場可歌可泣的長江保衛戰。

我在抗洪搶險一線度過了60多個日日夜夜,白天不停地奔波在大堤上、哨棚里、險段中,夜晚連軸轉加班寫稿,每天一稿或一天多稿,先后采寫100多篇稿件,其中40多篇現場新聞,刊發16個頭版頭條,10余篇通訊和連續報道被新華社向全國播發通稿,推出了“抗洪英雄”鄒開清、“抗洪功臣”舒德才、“英雄村官”田維敏等三位倒在抗洪一線的典范人物。我是唯一親歷三位抗洪英雄從現場突發病情到搶救犧牲全過程的記者,并現場作了獨家報道。

我發揚軍人連續戰斗的作風,兩個多月幾乎沒有睡一個囫圇覺,抗洪一線領導要我把“睡好覺”當作任務來完成。中華新聞報記者從北京電話采訪抗洪一線新聞工作者,報社領導介紹我:“三天三夜不睡覺、邊打吊針邊寫稿”。在抗洪現場,我成為新聞戰線堅守時間最長、現場采訪最多、寫發稿量最大的人,被湖北省委宣傳部、宜昌市委市政府表彰為抗洪搶險先進個人、新聞宣傳先進個人和全市宣傳戰線 “十杰青年”。

2004年9月,年販銷40萬頭生豬的農民史光權吸引了我的“新聞眼”。剛從《三峽商報》副總編輯轉任三峽日報記者部主任的我,透過“賣豬現象”看到了“農民與農業產業化”的本質課題。

史光權遠赴廣東賣豬,我和報社副總編范長敏隨其一路南下,連續奔波七晝夜,探尋“賣豬秘訣”,并在報紙和網絡等媒體開設“史光權南下賣豬記”專欄。顛簸的汽車上、小憩的路邊店、擁擠的集市里,都是我寫稿的“戰場”,不分晝夜及時用文字圖片視頻奉獻給讀者。我連續采寫了“神奇三級跳”“巧繪網絡圖”“打造共同體”“激活產業鏈”等10篇現場通訊和12萬字的跟蹤報道,形成了強大的“史光權現象”沖擊波。

這次別出心裁的“行進式”報道,在全國地方媒體新聞史上還是第一次,被中國記協稱為黨報創新“三農”報道的典型范例,獲得湖北新聞獎、中國時事報道新聞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等多個一等獎。史光權因此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湖北省委省政府發文推廣“史光權走市場模式”。

我的新聞業務能力在向難求成的實踐中得到快速提升,先后獨家采寫了中國第一個女科學考察“個體戶”嚴康慧、畢生追求共產主義把一切獻給黨的時代楷模劉恨錢等20多位人物典型,追蹤開展了“長江航道百里洲‘尋寶’事件”、三峽旅游壟斷經營、東風渠巨額水資源費“流失”、湖北農民工河南遭砍殺等系列輿論監督,參加了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抗旱救災、抗擊“非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的現場報道。

這些對新聞政治素質、業務水平都有較高要求的采訪報道,每次都是一種綜合考驗,應該說都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我先后被表彰為報社首屆十佳青年業務能手、全市優秀新聞工作者、全省報業先進工作者。

在我進入報社第10年也就是40歲時,被破格晉升為新聞專業高級職稱,是當時全省最年輕的高級記者,被三峽大學聘為傳媒與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成為湖北省新聞專業高級職稱和三峽大學高級職稱評審專家庫成員。

跨過轉型的“坎”:敢挑重擔是成功突破的“金鋼鉆”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無論是新聞采編還是媒體經營,都考驗著新聞工作者的轉型能力。要攬瓷器活,得有金鋼鉆。從業者不僅要做出色的“寫手”,還要力爭成為精通業務的“多面手”,不斷適應現代媒體發展的要求。

我擔任《三峽商報》副總編輯后,主抓報紙發行工作。彼時,報紙競爭極其殘酷,不足百萬人口的城市不僅有“三峽牌”媒體日報、晚報、電視報等眾多“夾擊”,還有多種省會城市都市報、晨報的“圍攻”。

我帶領營銷團隊大膽探索新辦報紙“強攻”市場之路,尋找具有個性化的市場空間,采取快速滲透、分塊突破、分兵突圍、營銷改進、服務拉動等五大策略,迅速打開發行市場,報紙從零起步很快發行3萬多份,成為當時全省發展速度最快的都市報。

此事在全國業界產生了較大反響?!吨袊浾摺冯s志重頭推介我們的做法,并配發編者按:新辦報紙“入市”是共同的難題,三峽商報提出的新思路、探索的新辦法,可供學習借鑒。

2009年初,報社安排我從新聞采編崗位轉到廣告經營管理崗位。廣告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也是一個未知的地帶,而對完全靠“自收自支”的傳媒集團來說,則是產業“壓艙石”和事業“撐天傘”。當時我已被市人大常委會機關看中,準備調動。幾經徘徊,最終選擇做一個“半路出家”的廣告人。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和互聯網沖擊,全國報紙廣告進入大幅調整期,出現“斷崖式”下滑困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做了一次冒險的跨界博弈。

新聞人的轉型不是轉身就走的旅行,而是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轉變與突破。我堅持用新聞思維“策動”廣告經營,用互聯共享思路深耕傳統廣告,把人文情懷融入團隊管理,提出了“創造客戶價值體現黨報價值”“構建黨報廣告守正創新格局”等新的理念和實踐,實現了連續多年廣告逆勢增長并屢創新高的奇跡。

我先后組織策劃了近百個重大經營項目,創造顯著經濟效益。策劃的“捷報獻給黨”主題報紙廣告,當期報紙出版量達144版,創造了全國地方報紙單日出版規模、印刷發行、廣告效益等多項紀錄,中國廣告協會作為經典案例收入年鑒。

我率先策劃“宜昌的中國夢”項目,以“夢”為題,一線串珠,出版80多版報紙特刊,創造了全國報業界首個把“中國夢”融入報紙經營的成功案例,獲得中國報業優秀策劃案例和中國地市報優秀廣告案例一等獎。

媒體廣告宣傳既是經營創收的主要載體,也是新聞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容易混淆義利關系,出現導向問題的重點領域。我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國地方媒體中率先倡導做“干凈廣告”,構建“黨報廣告文化”體系,打造廣告“誠信版”,以強大輿論引導力和產業推動力樹立媒體誠信標桿。

我先后獲得“中國報業十佳廣告工作者”“中國報業經營管理創新成果獎”“中國廣告年度人物獎”“全國報刊廣告卓越貢獻獎”“全國地方報業十大廣告杰出貢獻獎”“宜昌市勞動模范”等榮譽。

2018年,湖北省首次評選表彰十位“荊楚廣告名師”,我有幸獲此殊榮。湖北省廣告協會頒獎詞稱:他帶領團隊把一張地方黨報的廣告做成了一面行業旗幟。

我的新書《一紙光芒:構建紙媒廣告守正創新格局的“三峽樣本”》,填補了地方媒體廣告研究的空白。中國報業協會秘書長袁永軍稱是“報業實踐的總結和升華”,是“實踐出真知、出人才、出成果”的生動例證。

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全社會形成了關心國防建設、尊崇退役軍人的濃厚氛圍,各級黨委政府為退役軍人干事創業創造了有利條件、搭建了多彩舞臺。我們要始終保持一份歸零的心態、一種在黨的狀態和一個奮斗的姿態,把軍人的精神、風范、品格和力量融入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好退役后的人生“下半程”。

【作者簡介】羅文全,1966年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高級記者,原濟南軍區某師后勤部報道員,現任宜昌三峽融媒體中心(三峽傳媒集團)黨委委員、三峽日報副社長、副總經理,三峽大學碩士生導師,中國廣告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1982年10月入伍,1985年12月入黨,1996年4月退役,服役期間4次榮立三等功。從事新聞工作后,先后參加三峽工程大江截流、98長江特大抗洪搶險等重大事件現場報道,100多件作品在全國全省獲獎,出版10余部專著,多篇論文入史料書刊及重點高??佳休o導參考書目。先后被評為中國報業十佳廣告工作者、湖北首屆荊楚廣告名師、宜昌市勞動模范等。

 ?。ㄗ髡撸?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羅文全   編輯:羅會清)


友情連接:央視官方網 | 濱海政府網 | 中國江蘇網 | 人民日報網 | 人社部官網 | 中國文明網 | 中國新聞網 | 民政部網站 | 中央紀委網 | 中國法律網 | 中國經濟網 | 社會組織網 | 農業農村網 |
【中華羅氏傳媒】www.whattheph.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羅賢信息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羅穎賢 微信:L773932018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內容轉載 注明出處

總編管理 | 網站統計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一级二级三级片待色网站-久久无码一级午夜福利免费区-精品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