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正安羅光瓊:
扎根基層三十載,深耕山區綻芳華
38載,年近花甲之年的羅光瓊一如往日,奔波在正安的田間地頭,用一份深沉的愛,在珍州大地上,運用農業技術幫助山區群眾解決溫飽實現脫貧致富。
羅光瓊先后獲得國務院“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科技部“星火科技縣先進工作者”、貴州省“農業豐收獎”等40多項榮譽。2019年,羅光瓊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扎根,為了鄉親的需要
1983年,年僅21歲的羅光瓊從遵義農校畢業,滿懷理想與激情的羅光瓊,分配到了正安縣農業局(現為正安縣農業農村局)工作。
貴州省正安縣,地處黔北與川渝結合部,屬水土嚴重流失區域,20世紀八十年代低產田土占比高,農業科技運用程度極低,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十分艱苦,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
“有一次在和溪鎮大坎村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看到一農戶田里的秧苗全部枯萎了,農民很絕望?!绷_光瓊回憶說,回到單位連夜翻閱資料,終于查出了秧苗枯萎的原因。第二天一大早,她把買好的農藥送到農戶家中,指導噴灑秧苗。秧苗得救了,農戶笑了,羅光瓊打心底里開心。
此后,越來越多的農戶打電話咨詢或到單位請教,請求羅光瓊幫助解決栽培、施肥中遇到的種種難題。一張張笑臉、一聲聲謝謝,老百姓對農業生產技術的迫切需要,牽絆著羅光瓊的心,一轉眼就是38年,她已深深扎進了正安農村的廣袤田野。
作為正安人,“如何在貧瘠的高寒山區實現增產增收,幫助家鄉發展生產脫貧致富?”這個問題,一直縈繞羅光瓊心中。
產業發展必須做到有的放矢,要對全縣農業情況有全面的了解,再以“潤物細無聲”的技術指導,幫助老百姓發展產業增收致富。
于是,無論風霜雨雪、寒來暑往,她蹲守田間地頭觀察、探索莊稼生長情況。白天,深入田間地頭,現場講解、指導;夜晚,打著電筒、點著火把走村入戶,與農民促膝談心,傳授農業技術。
“嘴上打起血泡,手上磨出老繭,腳上沾滿泥水,回到家說話也費勁?!北M管那時候很苦,但是回憶中的羅光瓊很開心,因為看著老百姓期盼的眼光,就給了她無窮的力量。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羅光瓊和同事們推廣“雜交良種應用”“水稻兩段育秧、半旱式栽培”“玉米育苗帶土移栽”“高海拔地區玉米地膜覆蓋”和“旱地分帶輪作多熟制”等技術,大大提高了正安山區農業發展水平,解決了人民群眾溫飽問題。
堅持,為了山區的夢想
正安縣人多地薄。羅光瓊針對中低產田土占耕地面積89.98%的縣情,與農技人員夜以繼日進行試驗和探索,提出了因地制宜、有效改良中低產田土的技術方法,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中低產田土改良技術項目》《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等數十個項目,有效提高了全縣農業生產經濟效益。
38載春秋,她與同事們一道致力改良土壤,提高耕地地力,累計完成秸稈還土150多萬畝、綠肥種植還田180萬多畝,全縣農業增收6.88億元。
正安縣中藥材產業在縣域經濟中占有很大比重。為使中藥材產業成為脫貧攻堅的拳頭產業,羅光瓊查閱資料、走訪藥商藥農精心撰寫《正安縣中藥材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針對中藥材白芨的開發價值與前景,她主持實施完成《白芨產業發展示范》和《瀕危植物白芨擴繁技術提升研究》,攻克白芨野生變家種技術難題,制定了白芨栽培技術標準,并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2項。
在羅光瓊和團隊的努力下,2013年12月正安白芨獲得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產品。2020年9月,她指導的白芨科研成果獲得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成果一等獎?,F在全縣白芨種植面積達7800余畝,累計實現產值3.52億元,幫助貧困人口460人實現脫貧。
人貴有恒,事貴以專。38年來,羅光瓊沉心俯身,用青春和心血致力于正安縣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完成測土配方施肥課題和農田節水及其相關科研課題220多項,收集有價值的科研數據12.28萬個,開展農業科技講座培訓30多萬人次。
面對獲得的榮譽,羅光瓊淡然地說:“榮譽并非象征成功的‘句號’,只是人生軌跡上絢麗的光環,是激勵我前行的動力?!?/span>
(資料:楊媛媛、趙永章、王林愛 編輯:羅會清)